這樣的挑戰之一是射頻(RF)干擾,這是由于電磁能量的快速變化引起的。電路上振蕩速率變得更快(上升/下降時間),電壓/電流幅度變得更大,問題變得更多。因此,今天同以前相比,解決電磁兼容性(EMC)就更艱難了。
在電路的兩個波節之前,快速變化的脈沖電流,表示了所謂差模噪聲源,電路周圍的電磁場可以耦合到其它元件上和侵入連接部分。經感性或容性耦合的噪聲是共模 干擾。射頻干擾電流是彼此相同的,系統可以建模為:由噪聲源、“受害電路”或“接受者”和回路(通常是底板)組成。用幾個因素來描述干擾的大小:噪聲源的 強度、干擾電流環繞面積的大小、變化速率。
于是,盡管在電路中有很可能產生不希望的干擾,噪聲幾乎總是共模型的。一旦在輸入/輸出(I/O)連接器和機殼或地平面之間接入電纜,有某些RF電壓出現時,導致幾毫安的RF電流就能足以超過允許的發射電平。
噪聲的耦合和傳播
共模噪聲是由于不合理的設計產生的。有些典型的原因是不同線對中個別導線的長度不同,或到電源平面或機殼的距離不同。另一個原因是元件的缺陷,如磁感應線圈與變壓器,電容器與有源器件(例如應用特殊的集成電路(ASIC))。
磁性元件,特別是所謂“鐵芯扼流圈”型貯能電感器,是用在電源變換器之中的,總是產生電磁場。磁路中的氣隙相當于串聯電路中的一個大電阻,那兒要消耗較多 的電能。于是,鐵芯扼流圈,繞制在鐵氧體棒上,在棒周圍產生強的電磁場,在電極附近有最強的場強。在使用回描結構的開關電源中,變壓器上必定有一個空隙, 其間有很強的磁場。在其中保持磁場最合適的元件是螺旋管,使電磁場沿管芯長度方向分布。這就是在高頻工作的磁性元件優選螺旋結構的原因之一。
不恰當的去耦電路通常也變成干擾源。如果電路要求大的脈沖電流,以及局部去耦時不能保證小電容或十分高的內阻需要,則由電源回路產生的電壓就下降。這相當于紋波,或者相當于終端間的電壓快速變化。由于封裝的雜散電容,干擾能耦合到其它電路中去,引起共模問題。
當共模電流污染I/O接口電路時,該問題必須解決在通過連接器之前。不同的應用,建議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。在視頻電路中,那兒I/O信號是單端 的,且公用同一共同回路,要解決它,用小型LC濾波器濾掉噪聲。在低頻串聯接口網絡中,有些雜散電容就足夠將噪聲分流到底板上。差分驅動的接口,如以太, 通常是通過變壓器耦合到I/O區域,是在變壓器一側或兩側的中心抽頭提供耦合的。這些中心抽頭經高壓電容器與底板相連,將共模噪聲分流到底板上,以使信號 不發生失真。